【奋力开启新征程】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召开2020年度总结表彰大会

2021-02-19

8个“1” 的工作成效

01

 

改造了一栋大楼,改善了中心办公和生活环境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中心175号大楼的改造,建设了职工食堂、多功能会议室、母婴室、理发室等,改善了中心办公和生活环境,多年的“梦想成真”。

 

02

 

达到了一个创收绩效的跨越,实现了收入倍增目标

中心科技服务总收入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实现倍增目标;效益结构由2015年的市场性收入与公益性收入比例3:7转变为2020年的7:3,自我造血能力更强,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03

 

调整了一个职称结构,为职工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中心千方百计争取调整职称等级结构和岗位比例,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民生工作,为青年员工晋升更高岗位等级留足了空间,做到职称岗位评聘一步到位,为职工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增强了奋斗的底气。“十三五”期间,98%的干部职工得到职称上的晋升。

 

04

 

开拓了一个创新服务的主阵地,开启园区服务的战略性布局

中心坚持集成创新服务的理念,抓住改革发展机遇,抢占科技服务先机,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了以科技服务进产业园区行动计划为标志品牌的“五个一”集成创新服务模式,依托“3310”创新资源服务网络,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模式、稳定的服务对象、稳定的服务网络,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集团化作战转变,由单一线条服务向网络化服务转变,形成了“三划”融合集成服务的新局面。

中心已与61家园区建立合作关系,服务范围覆盖100%国家级高新区,75%省级高新区。园区服务模式由1.0、2.0升级到3.0。“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各类科技服务活动400多场,年服务企业超30000家;引进新型研发机构40家,招引高层次人才200余人,推介先进技术4000多项;自主促成企业科技融资800多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66%;与155家领军企业建立合作联系,集成创新服务已成为中心发展新增长极。

 

05

 

打造了一批品牌业务,自主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中心坚持在增量和存量上同时发力,形成“9+4”品牌业务。自主开发了平台汇、杰青荟、人才北斗星、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创新能力对标库、金管家、金册网、科e融、产业规划咨询服务等9个硬核品牌业务;不断深化四个方面的公益支撑服务,苏南自创区建设促进服务、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全省高新区建设促进服务从无到有,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建设从“分散”到“整合”;科技金融定制、检验检测、科技人才培训、科技咨询等特色品牌业务进一步丰富与优化,自主科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为构建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厚植了根基。

 

06

 

培育壮大了一批精英人才队伍,为中心发展汇智聚力

“十三五”期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近70人,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强,专业涉及11大类,专业技术人才中硕士以上人员占比达80%、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比达80%;人才队伍年富力强,80、90后是主力军,平均年龄37岁;不同文化呼应交融,985、211毕业生占比40%以上,引进海归人才20多名,全体员工分别来自全国各地18个省市。与“十二五”末相比,人员数量和人才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呈现出“两高一优”的特点:学历层次高、专业能力高、年龄结构优。

 

07

 

构建了一个党建与业务融合的体系,党建引领作用更强

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创新工作模式,党的建设向基层拓展、向纵深拓展、向新领域拓展,党建引领促进业务发展的作用更强,党风廉政责任压得更实,广大干部员工政治站位、大局观念、执行能力显著提升,有力促进中心事业发展。

 

08

 

营造了一个文化氛围和安全体系,为中心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心坚持以 “123”的总体思路为指引,按照“服务大局、坚持主体、永续发展、做大做强”的指导方针,深化“创新、务实、高效、清廉”文化共识,在坚守“科技服务”初心中践行使命,共治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一确保的七个安全”进一步强化,创新政策进一步落实,构建了稳健平衡治理体系,为中心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